Tuesday, April 03, 2007

"石头"的背景 ( By HeDou )

终于在网上看到了早已耳熟的"疯狂的石头",果然耳目一新。之所以新,就在于它一改单线索平铺直叙的老调。用多线索,异视角编成一个叙事网,让不同的角色的生活揉成团,电影只是向观众展示这个网中的几个重要结点。

这样的导演手法,在中国以外的电影市场上,尤其在独立制作的和小成本的影片中比较常见。"疯狂的石头”就象极了Guy Ritchie 的 "Snatch" , 最大的不同在于,前者的主角是一个翡翠,后者的故事围绕着一块钻石。

这种手法已经成为一种电影的流派,但是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名称,姑且称之为非线性电影吧。至于"疯狂的石头"是否抄袭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我到觉得,首先,天下文章一大抄,电影界尤甚,而且有专有名词来称呼这类行为,叫做"改编"。其次,非线性电影特别适合中国的小成本制作,因为中国缺的是钱,不缺的是黑色幽默。我只是奇怪为啥这么晚才有人尝试。

"罗生门"应该是最早最出名的非线性电影了,Stanley kubrick's "The Killing" 好象也挺早的,而且也更具有娱乐性,不象"罗生门"如同嚼蜡,但不知什么原因不如前者有那么大的影响力。集大成者应该是Quentin Tatantino's "Pulp fiction",前面提的 "Snatch" 也勉强算吧。只是和"疯狂的石头"相比,这两个作品血腥有余,幽默不足。而有一部在Hollywood 默默无闻的电影Barry Sonnenfeld's "Big Trouble" 却是以搞笑为主的非线性电影,又可惜缺乏深度,净是一些家常笑料。

去年得Oscar的 "Crash" 和今年被提名的 "Babel" 则是非线性电影在社会性题材上的代表作。然而,在这两部电影分别得奖和被提名之前,尽管影片中巨星云集,票房却惨淡不堪。究其原因,我觉得,用非线性的手法描绘严肃的社会性话题是一个艰巨的挑战。无主角,多线索本身就会让大多数观众很难完全理解,再加上沉闷的单一主题,如果没有暴力,搞笑等噱头的话,让观众糊里糊涂静坐两个小时,实在有些强人所难。

非线性电影的生命力还是在于黑色幽默,所以"疯狂的石头"的意义是中国年轻导演对于新方法的探索,这不是票房数字可以衡量,也不是抄袭指控可以掩盖。

Labels:

2 Comments:

Blogger Roselily said...

"中国缺的是钱,不缺的是黑色幽默",对于中国的影视界,我认为可以反着说。中国的影视剧特别缺乏创意。

《疯狂的石头》是一部好作品,周围的朋友也挺推崇美国的《越狱》的,我都没看过,实在是没时间。

2:08 AM  
Anonymous Anonymous said...

我就学会了"微波"这个动词。

4:40 PM  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

FREE hit counter and Internet traffic statistics from freestats.com